心脏病学专家黄从新:一切以循证医学证据说话
“要知道,在此之前,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有两年的空白期,评审委员会之所以将‘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'项目评为一等奖,意味着它不仅仅具有项目本身的价值,更具有引领的意义。”黄从新说。
黄从新教授坦言,参与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”项目,不仅让他领略到了中医药的奥妙,也使他产生了一个思考——西医西药存在的局限性,恰恰是中医中药可以弥补的。
时隔数年,黄从新教授依然对973评审专家组对项目的高度评价记忆犹新。“首次形成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新理论,取得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。”“创立理论+临床+新药+实验+循证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,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做出示范。”
黄从新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、武汉大学原副校长、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。他这次牵头承担的“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研究”项目,是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”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。
黄从新教授充满期待地说,我国中医药事业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,在“守正创新”的路上昂首前行。(云溪)
“那是2014年8月8日,包括吴以岭院士在内,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非常忐忑,作为研究者,历时582天的努力之后,我们都希望看到阳性结果,担心会出现阴性结果……”
该项目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31家临床中心参与,研究纳入465例患者在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基础上,治疗组加用参松养心胶囊,对照组给予安慰剂,以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次数下降率为主要评价指标,历时582天。
弥补西医“憾点” 一切以循证医学证据说话
“如今,临床医学正在迈入又一新的发展阶段。数字医学时代,大数据医疗时代已经扑面而来。”黄从新教授表示,随着计算机科学、信息技术、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,数字医学时代终将取代循证医学时代,它可以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据都集中在数据处理中心,筛选出有用的信息,以此指导临床,更好地让患者受益。
2020年1月10日,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,黄从新教授与吴以岭院士一起,站上了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领奖台,作为“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”项目的获奖者,共享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。
抓历史机遇 为中医药守正创新做出示范
这个试验,能让全国顶级心脏病学专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如此重视,在于它是一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的子课题,并事关一项困扰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的解决。
在现代医学科学加持下,我国广大专家、学者正深化对中医药的研究与认识,加强对中医药的开发与利用,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深化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。“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医学史上的瑰宝,不仅要让它在中华大地上闪光,而且要把它推到世界舞台上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光发热。”黄从新教授说。
回忆起八年前那个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项目的的揭盲时刻,全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黄从新教授仍感慨万千——
文章来源:经济参考网
一种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一是遏制心律失常,二是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,三是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。但遗憾的是,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,治疗心律失常的4大类药物没有一种能够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。换句话说,西医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一直存在“憾点”。
黄从新教授表示,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,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类。虽然在非药物治疗领域,起搏治疗、介入治疗等有了长足发展,但药物治疗仍是基石,仍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、延长生存期的重要而关键的措施。
完成973项目 摘得国家生命科学最高奖
“说句老实话,以前我对中医是有偏见的。”黄从新教授回忆,他与吴以岭院士是多年的好友,但在学术领域,一直是“他谈他的中医,我说我的西医”。接到邀请后,他还一度建议吴院士,“心衰伴室性早搏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世界性难题,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这项研究经过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得出一个阴性结果,会为参松养心胶囊带来怎样的影响?”
文章来源:《循证医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xunzhengyixue.cn/zonghexinwen/2022/0914/465.html